2020-01-24  長生津年金走錯方向,政治民生問題需並舉解決 — 評林鄭的退休保障措施

【文:陳志誠 (社會發展中心主席)】

近日林鄭月娥提出十項民生措施,其中合併長者生活津貼及提高資產上限,被政府視為協助基層退休保障之舉,整項計劃聲稱惠及15萬長者,額外開支達50億一年。社會上有意見指長者生活津貼金額提高至3,585元,已接近全民退休保障水平,可以收貨。不過筆者卻認爲林鄭此舉只是延續以往依重年金及強積金的政策,沒有考慮到投資養老的風險,更忽略了當前局勢下,政治及民生的互相影響。

首先,就覆蓋率來說,按政府推算,即使合併長生津後,申領人數只佔長者人口約為50%,再加上綜援申領者,社會上仍有3至4成長者沒有獲得足夠的退休保障。在這些長者中,除了政府眼中所謂「沒有需要」的人士外,更多是希望保有一定資產應急的退休人士,也有因超過入息上限而未能申請的長者勞工。這類基層及中下階層,長生津制度始終沒有覆蓋,長生津覆蓋率顯然不及全民退保。

就政策可持續性而言,勞福局一反常態,沒有提供相關開支在未來數十年的推算,局長羅致光只在其網誌中,聲稱隨著強積金及年金成熟,將來的長者可轉為購買年金,由於年金的金額超過長生津入息限額,長生津領取比例就會下降,是故不用擔心政府的財政承擔。

不過此說法其實極之粗疏,眾所周知,強積金的升跌涉及投資回報,而羅局長假定強積金能長期獲得平均2%實質回報,這也許太樂觀了,假如長者剛好在經濟下行週期退休,其強積金隨時可以是負增長。因此靠樂觀的投資回報推論政府長遠負擔減少,並不科學。要知道即使當年政府內部研究全民退保時,亦會為每個方案進行壓力測試,確保方案在遇上經濟衰退時亦能持續運作,現在羅致光的決策卻變得兒戲,只靠網誌上舉一個樂觀的例子說明。

我們就算退一步,假設市民在強積金獲得一定退休金,這是否表示市民就會將大部份退休金購買年金呢?顯然不會。因為年金的金額是會隨通脹而蠶食,而且資金被鎖定,難以應急。若然市民將資產轉移到其他家庭成員,再申請長生津,到時政府開支依然會高企不下,這就是長生津固有的道德風險問題。總言之,在缺乏三方供款的全民退保底下,「綜援-長生津-年金/強積金」這三層退休保障組合在實際操作時顯得漏洞百出,只靠這組「退休保障」應對人口老化高峰期,恐怕將來會帶來財政災難,是對下一代不負責任。

最為重要,近半年來社會環境惡化,政府對青年人多方打壓,市民的各項基本權利也受損害,社會瀰漫移民、「攬炒」氣氛,過往政府總愛將政治及民生二元劃分,現在這招數看來已不合時宜,政治問題沒能解決,真正雙普選未能落實,市民對政府失去信任,所謂的「十大民生措施」,根本就沒觸動香港最核心的社會問題,亦難以挽回民心。歸根到底,香港要繼續前行,定必要處理當前執法不公、警暴不止及掌權者無制衡等政治問題。落實真正雙普選,不再是口號,而是實實在在解決政治危機的方案。

要解決社會長遠發展的問題,政通人和實在是很重要的條件,社會提出的五大訴求,政府顯然不能再迴避面對。要解決人口老化危機,必須透過整個社會共同努力,及早成立專款專項的養老基金,減少不必要的大白象工程開支,積穀防饑,共同制訂共責共享的全民退保制度,政治與民生問題並舉處理,方為出路。


 



全民退保方案

退保實用資料

退保Youtube

退保Facebook

退休保障事宜
小組委員會





爭取全民退休保障聯席現時由多個民間團體組成,本年度的通訊方法如下:
電話: 2411  0196